sccmail

素质教育说

        “我们现在所说的素质教育的内容,什么全面发展呀,什么生动活泼呀,什么把人当人呀,什么培养创造啊,等等,这不就是教育本来的内要吗?不就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吗?教育本身不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吗?从孔夫子的六艺,到现在的德智体美劳,不就是素质要求吗?有谁说过教育不以人为本呢?有谁说过教育应该畸形发展呢?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育却越来越远离当初的起点,越来越违背当初的含义,教育越来越假,越来越无视学生的素质,于是为了强调教育的本质,我们便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就像糖本来应该是甜的,但居然有许多假冒伪劣的糖就是不甜,于是我们去商店买糖的时候,就给营业员强调,我要买‘甜糖’,同样,我们可能还会去买‘酸醋’去买‘咸盐’!成都火锅很有名,但假冒成都火锅的也不少,于是有人开成都火锅时,便特意在招牌上写明‘正宗成都火锅’。因此,‘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完全是多余的,但现在不得不出现这个词,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李镇西)

-----------------------------------------------------

1983年12月31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草案)。文件要求学校不能只抓升学,忽视对劳动后备军的培养;只抓考分,忽视德育和体育,忽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只抓少数,忽视多数;

------------------------------------------------------

1996年4月12日,李岚清在《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一文中指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它的危害:一是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二是教育内容主要偏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方面,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三是违背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

-----------------------------------------------

反教育行为之三

  反教育行为之三,是用非人性的标语口号来督促学生拼命学习。有一所学校高三班的黑板上方贴着这样的标语:“生时何必多睡,死后自然长眠。”何等惊人!类似的标语口号常见于高三毕业班上。这不仅不利于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压力;把学生捆绑在分数的战车上,更不利于学生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顾明远)

-----------------------------------------------

 反教育行为之四,是在学习中提倡竞争。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讲竞争,社会上竞争激烈,因此应该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历代教育家都不主张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学校应该营造互相切磋、互相借鉴、互相帮助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共同进步。但现在学校却强调竞争,学生间互相保密、互相歧视。有一个学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场。母亲问她:“考了一百分为什么大哭?”女儿说:“因为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一百分。”这种竞争滋生了嫉贤妒能的心态,是不是也是一种反教育行为?(顾明远)

--------------------------------------------

反教育行为之五

  反教育行为之五,是拔苗助长,对学生实施过度的教育,过早地给儿童加重学习任务,用沉重的学习负担剥夺其幸福的童年。这不仅使儿童身体受到损害,而且也使其社会情感受到扭曲。江苏瓜农施用膨大剂,使未成熟西瓜在地里裂开。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在向学生施用膨大剂?这值得大家反思。(顾明远)

----------------------------------------

应试教育给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看看有多少中小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去上学,压力山大;高中阶段厌学情绪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考试结束后撕书烧书成为一种并不罕见的情绪发泄;到了大学后很多人都无心上课,而是恶补各种社团活动;中小学生视力下降、身体素质下降、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等等,都与应试教育不无关系。有多少家庭因子女教育问题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有多少青春年华被不必要地消耗在一遍遍重复练习的单调里?这种残酷的竞争真的最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们吗?为什么不是放在成年之后?孩子们从应试教育中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真的适应当今的时代吗?真的没有比应试教育更正确、更合适的基础教育方式了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显然不止一个。(王竹立)

----------------------------------------

要实现教育公平,最应该做的是努力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而不是一味强调苦学和应试。因为那实际上不过是给穷人和边远地区的孩子画了一个大饼而已。(王竹立)

-----------------------------------------

对陆局长的第五个观点仍然可以提出质疑:应试教育真的能传递所谓正确的价值观吗?“不怕苦不怕累,勤劳勤奋、努力向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样的价值观只能通过应试教育才能传递吗?素质教育就不能传递?凭什么说素质教育就是花架子?举个例子,创客教育应该算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合作学习,借助各种技术手段与工具,克服重重困难,将创意变成现实,像工匠一样打磨自己的作品,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是也能传递“不怕苦不怕累,勤劳勤奋、努力向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价值观吗?相反,笔者在很多学校的高考动员会上看到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辛苦三年,幸福一生”“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口号是在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呢?许多应试教育的“高材生”连生活都不能自理,需要家长和保姆陪读,又如何体现了“不怕苦不怕累,勤劳勤奋、努力向上”的价值观呢?更不用说应试教育催生的金钱择校现象、权力寻租现象、教师热衷课外补习现象以及出版商通过大量推销低劣重复的应试书籍敛财现象了。真不知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到底在哪里?(王竹立)

---------------------------------------

无人否定应试教育批而不倒,也无人否定“丛林法则”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也没人否定阶级或阶层存在以及阶层固化的现实。然而这正是党和政府乃至全社会要奋力改变的。一个本应最具人文情怀的“教育人”却成了“丛林法则”的利用者或助纣为虐者,一个本应是善良化身的“教育人”却成了无良者,通篇充斥着对金钱的膜拜和底层劳动者的鄙夷,满纸的想像、臆测和强词夺理,无视生命的固有价值和基本人性,岂不是教育的悲哀。(姚跃林)

------------------------------------

我在网上搜了一篇这位局长上任20天后在初中校长会议上的讲话。其中有这么几句:“在和徐健局长交接的时候,我说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徐健局长把我们赣榆教育带到一个新高度,到了天花板。那么,我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巩固住这份成绩,和我们局里同志们、和在座各位同志们如何共同努力,把赣榆教育现有的成绩保持住,不滑坡。巅峰之上,荣耀绽放,压力是很大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上上下下、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每一位老师心中牢记‘赣榆教育人’五个字,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为赣榆的孩子负责。”


是为孩子负责吗?我看是为他自己!他是要绑架所有‘赣榆教育人’为他自己与其前任“打擂台”。由此可以看出,此公政绩观、教育观、质量观都不正——如此“三观不正”,有何资格谈“政治正确性”?


当然,如果此公仅是为了语惊四座博得个网红,则我们完全可以不必当真。(姚跃林)

----------------------------------------

“衡水中学在争议和质疑声中一直前行其实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反动,也是对我们所摒弃的‘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的变态式拥护。所以,需要改变的是人才衡量的标准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高就学率的执政理念。”(常河)

--------------------------------------

可是学校有了机械化的大考和小考,其后果是比我们所想象的更有害的。因为这么一来,学校里所注重的是事实的记忆,而不是鉴赏力或判断力的发展了。

我自己也曾做过教师,我知道出一些关于历史日期的问题,是比出一些含糊的问题更容易的。

同时批定分数也比较容易。这个制度实行之后,我们便会碰到一种危险,就是我们会忘掉我们已经背弃了教育的真理想或即将背弃教育的真理想。

所谓教育的真理想,我已经说过,就是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句话记起来还是很有用的。

(林语堂)

----------------------------------------------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其实并不是教育家总结出来的法则,而是广告商招揽生意的噱头。这句话迷惑了中国亿万的家长,坑害了中国无数的孩子,毁掉了中国无数的家庭。

因为这句话使得中国的家长误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竞争,同学就是对手甚至敌人。

于是,中国的校园不再平静,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充满了火药味,教师摩拳擦掌,家长跃跃欲试,同学朋友都变成了竞争对手,孩子们无暇玩耍,大部分的时间都被各种培训班占据,每天都淹没在各种练习和试题中,学校、家长和老师把他们推到起跑线上,就等待着那一声可能为自己带来胜利与荣誉的起跑的枪声……

其实我要说:教育不是竞争,更不是比赛,尤其不是那种在起跑线上就要拼尽全力的愚蠢而无聊的比赛。孩子们也不是运动员,更不是为了赢得比赛就要牺牲掉健康、灵气、活力、创造性甚至尊严与道德的任人摆布的比赛工具。

教育,其实只是唤醒,对孩子成长的唤醒,对孩子爱心、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的唤醒。教育者的职责是帮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自然、自由而充分地成长。

社会充满竞争,但是世界不是战场,而是花园,超级大无限美的花园。

孩子其实是种子,各种各样植物的种子。

……

所以教育者要做的是唤醒每颗种子的灵魂,了解每个孩子的特长,并帮助他们自由成长,长成他们应该长成的那样,或青翠,或婀娜,或枝繁叶茂,或直入云霄。

教育,既不是让孩子往竞争的起跑线上去,也不是让孩子往家长设定的路上走,而是让他们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充满自信,坚定执着地走下去,不回头,走到底。

-------------------------------------------------

一个衡水中学不可怕,它顶多是应试教育土壤上开出的一朵奇葩。怕就怕衡水中学作为“唯一成功”的高中教育模式被大量复制,到处生根发芽、遍地开花结果。高考当然很重要,但青春的奔放、成长的自由、个性的张扬、想象力和创造力……高中这个年龄段应该拥有的特质,哪一个不重要?以牺牲青春和自由换取高考的胜利,这样的代价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民族、社会,都太沉重了。

---------------------------------------------------

不能把孩子们狂热的学习视为艰苦奋斗,我认为衡水(中学)的孩子不是艰苦奋斗,是对一个孩子潜力的提前透支,不是挖掘,透支和挖掘就不是可以划等号的。(郝金伦)

---------------------------------------------------

都说“教育是农业”,而农业者,春风化雨顺其自然也。真正的农夫,在其一亩三分田里,总是根据农时,也依据庄稼的特点,该播种播种,该施肥施肥,该除草除草,该松土松土;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从从容容,淡淡定定,春华秋实,静待丰收。这就是农业。如果农夫以“快出人才”的心态对待秧苗,非要用人工让庄稼“实现跨越式发展”,那叫“揠苗助长”,自然事与愿违,颗粒无收。

……

而急功近利的“教育”——如果那也算“教育”的话——则是不讲良知,远离朴素,违背常识的“教育”。其危害是违背人的成长规律、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其恶果是将真正的人才扼杀于萌芽状态。因此,哪里有急功近利,哪里就没有教育。

(李镇西)

-----------------------------------------------

而衡中模式的特点呢?

一、重复练习,高度统一的课程和任务,就连锻炼身体都要统一跑操;

二、接受型教育模式,重在灌输、消化和吸收,缺少培养质疑精神和满足学生多元精神需求;

三、高度集体主义,忽视个性、甚至扼杀个性。天才是别人在做些什么的时候,你做了完全不同的事情,或者什么也不做,但衡中模式要求整齐划一。

四、总分取胜,全面发展。衡中模式不允许偏科,一偏就难上名校。当一个存在短板的拔尖人才,被弥补了短板时,他天才的一面很可能已经被扼杀了。

你让钱钟书这样的人,数学必须考135分以上(这是上清北的最低分数),那他还能成为钱钟书吗?

显然,衡中模式无意中站在了敌视拔尖人才、摧残拔尖人才的一面。事实上,拔尖人才基本上不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而是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自我发现、自我唤醒而长出来的。(魏勇)

-----------------------------------------------

张志勇:政绩观问题仍然是中国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




评论